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MENU CART {{currentCart.getItemCount()}}

自然療法略談 (一)


作者: 范玉玲, 自然療法工作者

 

  自然療法不是甚麼新事物,已有幾百年至幾千年歷史,遠比西醫(只得百多二百年歷史)為長,對人類的裨益和影響更為深遠。我們感覺上自然療法(或稱為自然醫療)是新興的事物,只因在二十世紀西醫襲斷了我們的醫療體制,成了主流醫術,絶大多數的研究和發展經費都流入西醫那一邊,致令其他非主流醫術的發展受到限制。近年由於很多人士看到西醫的不足,遂求教於西醫以外的其他方法,部分人士在自然療法中得到幫助和改善,自然療法因此而再次受到重視。

  自然療法不是一種醫療方法,而是一個醫療和生活的理念,觀點和態度,一種對疾病和健康的立場和哲理,它相信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癒力量,可使身體處於一種平衡狀態——健康,自然療法就是順從身體自我調節的方向,加強身體本身的自癒能力,而非只顧壓制病癥的出現,它會用一些極低侵犯性的方法或無毒素的藥物(remedies)使我們回復健康。

據統計,現存大約有一百四十多種自然療法:中國的中草藥、推拿、針灸、跌打、按摩、西方的同類療法、脊骨神經科、浣腸水療、花藥、香治療、西草藥、斷食、食療、心理治療、靈氣、維他命和礦物療法等等。

自然療法早已溶入我們的生活中,例如肌肉繃緊了,我們會按摩它,長期勞累,我們會休養生息,更甚至我們飲涼茶來對治熱氣,不也正正是自然療法之一嗎?

 

健康階梯

健康與疾病並不是非一即二的,事實上,人的健康狀況可以用一條連續的線來表達,簡單來說,可以分為很多層次,無病無痛並不等於健康:


0.   毫無生命力(死亡)

1.       器官失去功能,需入院留醫施行手術

2.       器官功能失調,長期服藥

3.       極度不適,功能失調,病情深化

4.       健康時好時壞

5.       身體檢查正常,但仍感到不適

6.       偶有不適

7.       健康狀況普通

8.       健康非常,感到萬物皆美

9.       極度健康,充滿生命力,洋溢着幸福快樂


大部分人士都四至七的層次內,一般來說沒有表面病癥,但健康狀況欠佳,距離真正的健康尚有一段頗長的距離,小部分人士處於這條線的兩端(毫無生命力和充滿生命力),我們並不容易碰上表面十分健康,頭髮充滿彈性和光澤,眼睛明亮,享受着生命,散發着無窮活力的人。平常我們沒有表面的病癥,可能是身體的自癒機制發揮功能,正在幫助身體重回平衡,達致健康,亦可能是疾病的潛狀期,是故更應珍惜身體,愛護自己,令自己邁向健康的更高層次。

 

聽不到的呼喚

  我們的身體有自我保護能力和自癒能力,例如碰到火,我們會本能地把身體縮回;流血的話,血小板會大量輸向傷口,堵塞傷口以止血及防止外物入侵;撞傷後,瘀血會慢慢被身體再吸收,消瘀去腫,重建傷處細胞及組織。平日我們正是靠着這種復修能力來維持體內平衡,達致健康。

  可是這個自我保護和自癒的機制並不是萬能的。不斷的干擾、壓力、考驗和挫折,會使這機制耗損,工作過勞(不論是對整個人來說或是對自癒機制來說)更會使情況惡化,令健康狀況每況愈下;假如再得不到好好的照顧和休息,這個機制便面臨崩潰;若遇到更大的逆境,無論是極度的壓力、沮喪、痛苦,體力透支等,這個機制再也支持不下,終於會感到不適,患上疾病。

  疾病其實是一種訊號、是身體的警告和投訴,告訴你的(意識)自身的保護和痊癒機制己不濟事,不勝負荷,需要你主動的紓緩或減少自身受到的各種干擾和壓力,多作休息和培元養氣,多留意身體,多點與身體溝通,重建健康。

  健康並不是賜與的,也非必然的;它很需要我們衷誠地與大自然和身體合作,順應自然規律,多作溝通及協調,才可享有高質素的生命。

 

健康真的很簡單(一)

  追求健康其實可以說是很簡單,也可以說是很複雜,有人可以甚麼也不做已經很健康,有人卻無論如何訪求天下名醫,仍是一輩子揹着藥爐走。

其實健康是很容易的,秘訣在於一個「心」字,用佛教的話語,正是「一切唯心」,即是說我們現在看見的,接觸到的世界,其實都是由我們的主觀思想製造出來的,這個理念在西方亦早已有之——YouCreate Your Own Reality

  我們不斷將廢物及污水排放到大海中,因為我們知道大海有天然分解能力,能夠處理這些廢料,卻漠視了大海的天然分解能力是有限度的。過多廢料時,大海實在熬不住,終致災難性的結果——海洋極度污染,海產大量死亡和不宜食用等。同樣的事情正每天在我們體內重演:大家都知道過甜、過鹹、過分肥膩的食物,煎炸食物、味精、食物添加劑、色素、人造色素、人造香料、負面的情緒、壓力等等均對人體有害無益,卻老是縱容它們不斷的侵入我們的身體,因為我們喜歡,因為環境迫人,因為……真正的原因,是我們以為身體會「處理」、會「弄妥」,其實這只是我們自己不斷逃避,逃避對自己負上應有的責任,漠視一切均是「有限度的」這個事實,到身體支持不下、患病時,已是恨錯難返。

  「知道」、「明白」與「體證」是不同的。大家都「知道」,卻不是大家都「明白」,難道真的要「體證」疾病才下定決心嗎?

 

健康真的很簡單(二)

  健康真的很簡單,可能只是在於你一念之間﹗乍聽之下,這似乎十分駭人聽聞,但其實已是老生常談。

  常言道:「笑一笑,少一少;惱一惱,老一老。」這實在是至理名言,根據不少的醫學研究,當人們感到很開心或舒服時,體內的腺體便會分泌一種名為β内啡β -endorphins, 亦稱安多酚腦內啡腦內嗎)的氨基化合,而這種氨基化合為人體免疫系統中重要的一員。其中一項研究更顯示,愛滋病患者如能維持體內β内啡的水平,將可大大地延長壽命及減輕其間的痛苦。

  相反,當人們感到精神壓力很大時,體內便會分泌一種名為腎上腺素(adrenaline)的荷爾蒙,驅策身體各個器官加速運作以渡過「難關」;然而當適量的腎上腺素仍不足以「解困」時,而我們仍處於很大壓力之下,甚至很憤怒的狀態之下的話,身體便會分泌出去甲腎上腺素(noradrenaline)。這種荷爾蒙是已知的天然毒素之一,毒性之烈僅次於眼鏡蛇毒。所以很簡單。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憤怒或龐大的精神壓力之下,自然會影響身體的健康質素,如能經常輕鬆而積極地面對人生,身體的免疫能力便自自然然地提高,生命的質素亦會從你打從心裏樂出來的那一刻有了改變﹗

  健康真的很簡單,只在你一念之間﹗

 

疾病成因:毒素內聚

  身體的自癒機制不能如常發揮功能,我們便會感到不適,甚至患病。在自然療法的理論裏,毒素內聚正是令自癒機制失調的原因,亦是所有疾病(不包括外傷及骨折等)的成因。

  一般情況下,體內的毒素會經由五個排毒器官(大腸、皮膚、淋巴系統、肝和肺,女性則再加上陰道)排出體外,減少體內毒素積聚和體內細胞的工作負荷,提高新陳代謝率,使身體能發揮正常功能。其中淋巴組織負責將毒素帶到排毒器官排出體外,皮膚則是面積最大及最容易把毒素排出的器官,大腸則是最多毒素積存的地方。

  隨着年紀的增長,身體的再生機制(RegenerationSystem)效率減慢和衰退,膚色變得暗啞,頭髮脫色,身體開始消瘦,積存的毒素障礙器官組織功能,排毒器官壓力增加,工作負荷不斷加重,逐步邁向疾病。

  除了正常老化外,活在「現代化的城巿」裏也不斷使我們處於毒素的威脅。現今接觸到各種化學物質的確比前為多,包括各種非天然的食物和飲品、藥物、藥性補充劑、煙酒、食物添加劑、防腐劑。此外,不適當的烹調方法,各式的精製,加工過程和貯存方法,均會破壞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,更會損害健康。而且,錯誤的食物配搭,加上充滿污染的環境和生活壓力,更會使本已疲憊的身體百上加斤。

 

現代高壓力食物

  傳統的飲食以五穀類和蔬菜類為主,均是低壓力的食物,人體攝取後,能穩定地供給身體所需的能量和營養,不會對各器官構成壓力,這正是傳統智慧所在。

  反之,現代人大幅度地受西方文化影響,捨棄本身飲食文化的精粹而取西方的,忘却考慮自身的體質和水土等問題,多攝取高壓力食物。高壓力食物在攝取後,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心理及生理變化,小則稍有不適,嚴重的便會導致癌症等。

  高壓力食物可細分為高脂肪、高糖分、高蛋白質和高鹽分四大類。其中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極偏陰性,高蛋白質和高鹽分食物極偏陽性,兩者均容易致病。

  高脂肪食物包括各類乳製品,煎炸食物,奶油和脂肪含量高的肉類等。這些食物可使動脈血管硬化和產生過多黏液,增加分泌物,容易障礙心、肝、膽、腸和生殖系統功能,精神、思想及情緒上亦容易產生不安。

  高糖分食物包括各種甜食,可造成血醣不平衡,容易眩暈和胰臟工作過勞,抵抗力減低,平日情緒起伏不定。

  高蛋白質食物包括各類動物性肉類,這類食物極為酸性,導致身體酸鹼度(pH)不穩定及不平衡,體內系統偏酸正是毒素內聚(疾病成因)的指示及先兆。

  高鹽分食物包括各類味鹹的食物,成年人尤其少吃為妙。曾有一位在食物研究方面頗具權威的醫生打趣地指出,現代人進食太多鹽分,身體醃製情況比木乃伊更甚﹗

 

傳統飲食智慧

  傳統飲食以五穀類為主,依着各民族的地域性和風俗而各自建立起其獨特的飲食文化,但都不離均衡、健康和順應身體需要的原則。

  傳統的飲食模式是充滿智慧和預防疾病的選擇,完全合乎天然,順應我們的生理設計和需要:

(一)人類有三十二顆牙齒,其中百分之六十是用以磨碎含高纖維的食物,例如全穀類,豆類種子等。

(二)此外,穀類、豆類和蔬菜能使體內器官穩定地工作,不會構成壓力,例如碳水化合物能提供穩定的熱量,不會增加胰臟工作負擔。

(三)傳統飲食包括大量纖維(分為可溶性和非溶性纖維),溶性纖維進入人體後可迅速地被身體吸收,非溶性纖維(亦稱為基糠roughage,俗稱「菜渣」)進入大腸後,能有效地刺激大腸蠕動和吸收水分,協助身體排毒。

(四)全穀物類食物在大腸(尤其是盲腸)內,會促進有益的腸道菌叢(intestinalflora)生長,抑制毒性或有害細菌的生長。

(五)低油脂,低糖分的飲食模式不會使血液濃稠,血液循環較為暢通。心臟及血管問題出現機會大大減低。

很多百歲人瑞均深明此道,飲食亦以五穀和蔬菜類為主,很少或根本不接觸肉食和各種人工添加劑,飲食純天然化,以最優越的環境供養自己。

 

酸性食物敬而遠之

  在自然健康的情況下,我們的身體應該呈微鹼,血液酸鹼度(pH)應為7.4。身體於這弱鹼性狀態時,體內各種生化作用和機能均能發揮最理想作用,包括大部分加速和引發體內生化作用的酵素(又稱酶),體內積存的毒素和垃圾也能快速徹底地清除,不會囤積在體內。

  若果攝取太多酸性,導致身體及血液由微鹼性轉成偏酸性的話,淨化血液的器官如肝臟、心臟血管、腎臟和胰臟工作負擔會加重,容易衍生各式的酵母菌、病毒及其他的寄生蟲,甚至癌(腫瘤)細胞生長和肆虐,久而久之,慢性疲勞症、關節炎、敏感和各式的疾病隨之而來。

  若我們進食酸性食物,身體的自我調節機制會不斷嘗試用體內儲存的鹼性礦物質(鉀、鈉、鈣、鎂、鐵)來平衡體內的酸鹼度,是故長期進食酸性食物除了會引致各類疾病外,所需礦物質缺乏亦是一個大問題。

  可惜大部分病者只是聲聲無奈的屈服在病魔下,而不明白恢復生命和身體的本來狀態——弱鹼性,盡量少食用酸性和高壓力食物,多增加鹼性食物的質與量,協助身體重回應有的狀況,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。

 

20%酸性+80%鹼性食物

  前文提及太多的酸性食物會將微鹼的身體轉作酸性,從而引致抵抗力減低,各種微生物和病菌在體內肆虐以致患病,但問題並不在於酸性食物,而在於「太多」和使身體「過酸」。

  適量酸性食物是必需的,以維持身體酸鹼度平衡,身體的理想狀態是微鹼(pH 7.4),過酸或過鹼均會對身體構成壓力。

  另外,我們亦需要從酸性食物中吸取所需的營養,例如從穀類中吸收碳水化合物,從豆類、肉類、蛋類和乳類中吸收蛋白質,和從油中吸收脂肪。

  體內酸鹼度要平衡,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亦要平衡。一般來說,以體積來計算,每餐最好進食百分之二十酸性食物和百分之八十鹼性食物。

  酸性食物中又分為一般酸性和極酸性兩大類。

  一般酸性食物包括香草、有機及未經精煉的食油,蕎麥和動物性食物,像牛肉、豬肉、蛋類、魚類及貝殼類。

  以上所指的均是有機及未經精製和醃製的,如在飼養過程中動物接觸過荷爾蒙(激素)抗生素、化學食品或藥物又或是污染等,或者在製作過程中添加了任何防腐劑、味精、色素或其他人工添加劑,都會使食物的酸性大大提高,成為極酸性食物。

  極酸性食物則包括糖、糖果、汽水、麵粉製品、煙酒、精製醋、堅果(除了杏仁)、糖精和各類添加了各種化合添加劑的食物。

 

過酸的肇因

  只要維持進食少量酸性食物,一般來說酸性食物並不會對身體構成壓力和使體液變酸。而除了酸性食物外,令身體變酸的尚包括:

  便泌:糞便中有大量的酸性物質,便秘令這些酸性不能排出,藏在大腸內,再次被身體吸收。

  肝或腎衰竭: 肝和腎是身體主要排毒器官之一,其中肝更有多種維持體內平衡的機制。

  飲食過量:差不多所有體內環境失去平衡的人都飲食過量,他們對食物的渴望像永不能滿足似的,尤其是對甜食,麵包,乳類和生果。

  藥物(醫用藥物及迷幻藥):這些藥物刺激體內器官分泌荷爾蒙和增加血糖以致偏酸,需要大量礦物質來維持平衡。

  缺乏運動:體內血液的二氧化碳不能排出,減少二氧化碳轉成碳酸的機會,減低碳酸濃度。

  壓力:負性情緒如憤怒、後悔,罪惡感和恐懼均對身體構成壓力,使酸性毒素不能排出。

 

而值得留意的是:過量攝取蛋白質會導致主要鹼性礦物質(鈣、鉀和鈉)流失,使體液偏酸。傳統智慧教導我們,凡事宜採取中庸之道,凡事勿貪勿濫。

 

何謂酸性食物

  食物的酸鹼性並不等如味道的酸性或鹼性,亦不同於用石蕊試紙或酸鹼度試紙測出的酸性或鹼性,而在於食物中所含礦物質種類和含量多寡比率。

  人體只需要微量礦物質,但其重要性不比蛋白質或維他命低,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功臣。與食物酸鹼性有關的礦物質有八種,鉀、鈉、鈣、鎂、和鐵是鹼性元素,進入人體後使體液呈鹼性;磷、氯和硫三種礦物質入了人體後會變成磷酸,鹽酸和硫酸等,使體液酸化。決定食物的酸鹼性則依酸性和鹼性元素比率而定。

  一般來說,大部分動物性食物均屬酸性食物,因為動物性蛋白質含磷、硫份量高之故。而大多數穀類和部分堅果雖然屬酸性,但穀類食物可以透過適量烹調及處理方法減低其酸性,例如輕微烘麵包、食用前浸泡白米和堅果。

  另外,有些食物為了防腐、美味、美觀、保存或增加潤滑性,會添加蘇打(梳打)粉、防腐劑、味精和其他人工添加劑,均會增加食物的酸性。

  其他酸性食物包括經過精製(refined)的澱粉類如白米、白麵粉、餅乾、砂糖、餐桌鹽和各式冲泡飲品;另外調味料、泡菜、葱、蒜、菇和蕈類的酸性亦不用忽視;至於所有油類、忌廉、油膩及油炸、油煎食物和各類甜食(尤其由精糖和精鹽所製者)的酸性均比前者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

自然療法略談 (二)